投稿指南
一、稿件要求: 1、稿件内容应该是与某一计算机类具体产品紧密相关的新闻评论、购买体验、性能详析等文章。要求稿件论点中立,论述详实,能够对读者的购买起到指导作用。文章体裁不限,字数不限。 2、稿件建议采用纯文本格式(*.txt)。如果是文本文件,请注明插图位置。插图应清晰可辨,可保存为*.jpg、*.gif格式。如使用word等编辑的文本,建议不要将图片直接嵌在word文件中,而将插图另存,并注明插图位置。 3、如果用电子邮件投稿,最好压缩后发送。 4、请使用中文的标点符号。例如句号为。而不是.。 5、来稿请注明作者署名(真实姓名、笔名)、详细地址、邮编、联系电话、E-mail地址等,以便联系。 6、我们保留对稿件的增删权。 7、我们对有一稿多投、剽窃或抄袭行为者,将保留追究由此引起的法律、经济责任的权利。 二、投稿方式: 1、 请使用电子邮件方式投递稿件。 2、 编译的稿件,请注明出处并附带原文。 3、 请按稿件内容投递到相关编辑信箱 三、稿件著作权: 1、 投稿人保证其向我方所投之作品是其本人或与他人合作创作之成果,或对所投作品拥有合法的著作权,无第三人对其作品提出可成立之权利主张。 2、 投稿人保证向我方所投之稿件,尚未在任何媒体上发表。 3、 投稿人保证其作品不含有违反宪法、法律及损害社会公共利益之内容。 4、 投稿人向我方所投之作品不得同时向第三方投送,即不允许一稿多投。若投稿人有违反该款约定的行为,则我方有权不向投稿人支付报酬。但我方在收到投稿人所投作品10日内未作出采用通知的除外。 5、 投稿人授予我方享有作品专有使用权的方式包括但不限于:通过网络向公众传播、复制、摘编、表演、播放、展览、发行、摄制电影、电视、录像制品、录制录音制品、制作数字化制品、改编、翻译、注释、编辑,以及出版、许可其他媒体、网站及单位转载、摘编、播放、录制、翻译、注释、编辑、改编、摄制。 6、 投稿人委托我方声明,未经我方许可,任何网站、媒体、组织不得转载、摘编其作品。

吸纳与辐射——由海派绘画观海派文化的生命活(2)

来源:辐射研究与辐射工艺学报 【在线投稿】 栏目:期刊导读 时间:2021-01-11
作者:网站采编
关键词:
摘要:吴昌硕作品 作为一种“新海派”的当代海派 不少当代画家依旧传承着先贤们的风格,如丝如缕,连绵不绝,在形式内容上又颇多创新,如王个簃虽然完全

吴昌硕作品

作为一种“新海派”的当代海派

不少当代画家依旧传承着先贤们的风格,如丝如缕,连绵不绝,在形式内容上又颇多创新,如王个簃虽然完全继承了吴昌硕的金石笔墨,然而在新社会思想影响下,他的画风更趋开拓精神,内容也突破了原本较有限的几种花卉,为了表现新时代的新气象,则大胆引入了生活气息的题材,别有风味,如茄子、棉花、雨花石,甚至脸盆、日历、毛线、剪刀……不一而足。再如陆抑非早年在吴湖帆门下于宋元花鸟处用功,早年面貌端庄富丽,精细秀美,但在建国后则在创作上突破了原本的局限,为了迎合新社会的新气象,于是注重写生,力图在表现技法上得以追随时代气息,如为表现农村的现代化建设而创作的《春到江南》,别出心裁地将原本折枝花卉画法转为全景构图,并在远处运用了山水画技法,打破了绘画题材的界限却又不见突兀。

发展至今,上海的国际地位和视野更是顺理成章地将愈加强烈的现代都市元素赋予了绘画,于是石库门、现代高楼、地标建筑的形象都出现在了绘画中,显然这些面目与传承的风格之间有了明显的差别,颇得时人“创新”赞誉,乃至有 “新海派绘画”的称呼,这样的说法其实值得商榷。首先因为海派绘画本身就是不断发展的一个过程,受到时代精神的影响而呈现出多种面貌是必然的事实,不同时代的风格也完全可以在同时代“并存”,同样富有生命力,试问至今尚有沿袭传统形式却赋予时代精神的作品创作,又该如何划分“新”“旧”?这样划分其实是对海派形成和内涵的理解出现了偏差。其次海派绘画虽然有包容性,也并非是对任何作品的全盘接受,作品必须要经得起时间和社会的考验和认知,所以新面貌、新内容是否该被纳入海派绘画的核心还应该拭目以待。再有,什么是海派创新?如果只是浅层的具象摄取而缺乏深层的内涵,抑或炫技或制作,这样的“创新”并不能为海派文化所接纳,难入正流。任何思想或是形式的创新,都要经由严苛的评审。所以海派文化展现包容性的同时也展示出了其坚毅的一面,可谓柔中带刚的“绵里针”。

以“绵里针”立足

不得不说,海派绘画折射出的特质是一种有着持续发展能力的文化,兼容并蓄,消化吸收,这种包容性也得益于开放的社会风气中,二者恰恰折射出上海一贯拥有的国际都市精神,然而 “绵里针”对于外来文化的吸收是有选择的,包容性中也有着自身的坚持,这让形式多样的同时又不会沦落为不伦不类的“四不像”。轻易将海派文化与“殖民文化”牵扯上关系是完全错误的,因为所有吸收的文化无论是来自海外还是外地,皆非殖民者或外来者所强加,而是上海社会自己精明务实却又不失优雅的选择,只是上海从不无礼生硬地拒绝和抵触,即便那些并不完全适合吸收的文化却也能以欣赏的眼光对待其出色的一面,起码也会给予展示的平台,在上海既有传统园林如豫园,也能看得到哥特、巴洛克、洛可可的万国博览建筑,这样的包容和融合又怎能将之与生硬的文化侵略同日而语?

西方元素随着开放的风气来到上海后很快就与本土文化以令人惊奇的速度结合,最新的高科技产品、最新式的装扮、最新的好莱坞电影,早在20世纪二三十年代的上海人便可以“天涯共此时”地享受到。不仅如此,本土与外来文化结合后衍生出了一种别样的意味,可能是一种以上海人所欣赏的角度和态度进行被认为最为合适的“改良”: 女人们烫着新颖的发型,身穿传统的旗袍和西式的皮鞋,优雅地坐在黄包车上去西餐馆用餐成为了在上海随处可见的和谐画面。“海派”的生活自然对于文化也提出了新的要求,既然生活方式都可以改变,那么霓虹灯下的审美为什么就不可以转变呢?由此西方绘画元素的进入也就变得顺理成章。再以海派绘画为例,也不可避免存在西方元素的痕迹。当然也必须承认,新生活的需求中,西方元素的确占有一定优势,最有代表性的就是场景的塑造,在照相馆里、在舞台上、在影棚中,在彩色照相技术之前,这些背景都需要仿真地绘制,而西画中严谨的透视、准确的比例、丰富的色彩等条件无疑都更能胜任。何况,一些渗透着西方元素的国画的确让人感觉耳目一新,光影和色彩的运用让原本平面化的画面忽然变得立体而质感,同时也没有摒弃国画传统的笔墨,那些“新玩意儿”便不仅不觉得那么刺眼邪异,反而有种以传统温和的中国方式将新境娓娓道来的感觉。就此,随着开放的国门进入了国内的各类西方元素,与传统笔墨之间的水乳交融促成了各类新型画风的诞生,如山水之吴石仙、花鸟走兽之陈迦盦、程瑶笙,之后又有柳渔笙、张聿光、戈湘岚等画家步随其后,又有一些海归画家们的变革步伐更大,如徐悲鸿、刘海粟等,皆曾一度风靡。

文章来源:《辐射研究与辐射工艺学报》 网址: http://www.fsyjyfsgyxb.cn/qikandaodu/2021/0111/384.html



上一篇:打造区域性辐射中心国际传播品牌 ——以首届
下一篇:社会音乐文化在音乐教育中的辐射*

辐射研究与辐射工艺学报投稿 | 辐射研究与辐射工艺学报编辑部| 辐射研究与辐射工艺学报版面费 | 辐射研究与辐射工艺学报论文发表 | 辐射研究与辐射工艺学报最新目录
Copyright © 2019 《辐射研究与辐射工艺学报》杂志社 版权所有
投稿电话: 投稿邮箱: